打造耗散结构,对抗熵增定律

生命以负熵为生
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,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埃尔温•薛定谔在其名著《生命是什么》中说: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,生命以负熵为生。

吴军老师三个公式
吴军老师说:如果地球毁灭了,一张名片上写下地球文明的全部精髓,他给出了三个公式:

  • 1+1=21+1=2(代表了数学文明)
  • E=mc2\mathrm{E}=\mathrm{mc}^{\wedge} 2(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)
  • S=iPilnPiS=-\sum_{i} P_{i} \ln P_{i}(熵的定义)

清华大学的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说: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,我会留熵增定律。

爱丁顿爵士也曾说:我认为,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。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论与麦克斯韦方程不符,那么麦克斯韦方程可能有不对;如果你的宇宙理论与观测相矛盾,嗯,观测的人有时也会把事情搞错;但是如果你的理论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,我就敢说你没有指望了,你的理论只有丢尽脸、垮台。

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说:“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,就是如何对抗熵增。在这个过程中,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,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。”

在1998年亚马逊致股东信里,贝佐斯说:“我们要反抗熵(We want to fight entropy)。

《少有人走的路》写到:“因为所有事物都向着无规律,向着无序和混乱发展,如果你要变得自律,你就得逆着熵增做功,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。

这么多人都在谈论熵,说要反抗熵,然而到底什么是熵?

什么是熵增定律

熵(Entropy)

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·克劳修斯首次提出熵的概念,用来表示任何一种能量在空间中分布的均匀程度,能量分布得越均匀,熵就越大。

熵其实并不神秘,和长度一样,是用来度量东西的。它是用来衡量无序,是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。
熵

简单易懂的解释:比如你去跟朋友商量,扔一个硬币,如果正面就去你喜欢的店吃饭,如果反面就去他喜欢的店吃饭。这时候你特别想去你喜欢的店,于是悄悄在硬币上做了手脚,让每次扔都是正面朝上。是不是去哪里吃饭这件事就是确定的,不随机的。这时候,熵是最小的。如果硬币是公平的,正反面出现可能性相同。这时候,去哪家吃饭这个事件不会偏向你们两个任何一方。熵是最大的。所以说,熵是对不确定程度的一种描述。

熵增定律

熵增定律,也叫热力学第二定律,克劳修斯对其的表述为: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它变化。换种表述方法为:在孤立的系统里面,热量肯定是从高温流向低温,此过程是不可逆的
熵增定律

一滴墨水滴在清水中,一段时间过后,墨水会扩散到整杯水中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熵增加过程。我们不会看到一杯水中的墨水自动汇聚,重新变成一滴墨滴,因为在自然情况下,熵不可逆。

熵增定律
墨水分子会不断地随机运动,每个墨水分子会走到哪里,处在什么位子完全随机,这么一来,整理来看,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墨水分子平均的分布在整杯水中,这是从统计学来看概率最大的情况。不排除刚好所有分子都恰好走到了同一个地方,重新汇聚成了一滴,但是这种概率小到可以不计。

熵增原理,指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,总是增大或者不变。用来给出一个孤立系统的演化方向。

熵增的社会学意义

有的人认为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终极规律。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,生命里又包含着个人和群体的演化规律。

熵或者熵增, 本身没有好坏之分, 它们只是一个客观概念。

熵增意味着有效能量的丧失, 无序混沌、一潭死水状态的增多, 这自然不符合人类发展的需要, 因为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, 都意味着对势能的利用以及对规则和秩序的追求。所以,负熵代表着系统的活力,负熵越高就意味着系统越有序,这也是为什么薛定谔会说“生命以负熵为生”。

生活中的熵增

熵增到熵减

  • 刚搬新房时,一切物件都井井有条,2年后一切都乱了。
  • 刚毕业那会,一夏天衣服就2套,人活的很精神,现在衣柜里面满满当当的,很多衣服都已经穿不上了,弃之可惜、留之无用。
  • 微信好友几十人时,很好经营和维护,几千人时,有一种很堵的感觉,无数小红点,无数群消息,无数朋友圈内容。
  • 一个人生活很无忧无虑,二个人生活很快乐幸福,有小有老一大家子人生活时,出现了各种矛盾和隔阂。

生命的熵增演化过程

熵增

  • 个人生活中的各种坏习惯和不规律
  • 公司越大组织越臃肿
  • 国家越封闭越落后。

非生命的熵增演化过程

  • 电脑手机会越来越卡
  • 马路会越来越脏
  • 交通会越来越堵
  • 太阳会不断燃烧直至热寂。

这些现象都有个共性:随着时间的推移,变的越来越混乱了。

如何对抗熵增 - 耗散结构

竟然知道了,这么一个最令人沮丧的定律,灭亡是改变不了的。那我们该如何对抗它呢?

对抗熵增的过程称作:反熵增、负熵、熵减。反熵增的本质就是为了系统有序。

想要对抗熵增,就要引入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:耗散结构

耗散结构

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(不管是物理的、化学的、生物的乃至社会的、经济的系统),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,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,通过涨落,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,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、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。

根据普里高津“耗散结构”原理可以总结归纳出,系统形成有序结构所需要的几个条件:

  • 开放式系统。打破原来的封闭系统,才能使系统实现从无序变有序。系统把无用的熵排出去,然后吸收新的可用物质、能量和信息。
  • 远离平衡态。系统由于开放离开了平衡态,逐渐推向了非线性区,相互作用的非线性,才可能会涌现出新的有序结构。

企业对抗熵增

“熵增”是不可逆的,对抗熵增是企业管理者们矢志不渝的挑战和追求
企业对抗熵增

开放式系统

企业要想对抗熵增,就必须开放,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。比如腐败的制度、无产出的员工、落后的信息等等;然后吸收新鲜血液,比如先进的理念、新的人才、前沿信息等等。

  • 华为是一家伟大的企业,它为什么能发展的那么好,因为它的反熵增做的好。向外部市场开放,能自产的也外购,给行业保留利润。
  • 华为每年淘汰干部10%,员工淘汰5%。每年18万人会淘汰5千人到9千人来激活这个团队。
  • 从1997年开始,华为就开始持续引进来自外部的管理经验,包括IBM、埃森哲、波士顿咨询等。他们陆续给华为提供了多方面的变革,使华为在管理创新、组织机构创新、流程变革方面不断进步,奠定了华为成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。
  • 亚马逊的「开放性」,则体现在贝佐斯把公司内部的业务,打造成一个商业化的对外的服务:有以用户为中心的Prime会员服务;有开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卖家服务;有极具创新性可以长期产生收益的AWS云服务。一旦对外,它就要面对市场竞争,要不断打磨自己的服务,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
远离平衡态

企业做大了,企业内部就会形成一种非常稳固的结构,这种结构很可能就是官僚结构。企业想要推行新的理念,引进新的人才,吸收新的信息,都会非常困难。

  •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,换工号二次上岗,红蓝军机制
  • 韩都衣舍,他们采取小团队模式,每个团队2-3人,包括设计师、页面制作专员、货品管理专员。员工自己可以自由选择任何团队,也可以自己组建团队。通过分成、授权、竞争、淘汰等一系列机制,来进行充分的内部流动。最后无能的员工(熵)被淘汰出局,剩下的精英继续流动、重组,变得更加强大。
  • 贝佐斯非常清楚“熵增”对一个企业组织的危害,所以他不断远离平衡感,不断把钱、把资源投入到新的领域,不断让企业进入到新的不稳定状态,最终让亚马逊从创造出了重量级的云架构云业务,而这就是“流动性”的力量。

个人对抗熵增

个人对抗熵增

开放式系统

第一,用“成长型思维”代替“固定型思维”。
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他们的才智和天赋是一成不变的,无力改变什么。这是一种相对消极的世界观。“我不擅长数学。”或“我一向不擅长与人相处,为什么还要尝试呢?”

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通过付出和努力,自己的基础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和提高,他们的信念是自己坐在驾驶员的位置,因此可以提高和改变。这种积极主动的世界观会带来积极主动的思维方法和语言。“我需要提高数学。”或者“我可以对我的伴侣更体贴。”

第二,用“流量思维”代替“存量思维”。
存量思维,眼里总是盯着我现在有什么,很多人一辈子省吃俭用,就是为了多攒点存量,而且总是守着这份存量,形成了故步自封的状态,之所以很多人很迷茫也是因为我们总是使用存量思维进行思考,有人迷茫是为什么,大部分情况在于他们觉得自己看不到希望,这种绝望的根源在哪里,他们觉得自己现在拥有的能力,工作,社会地位,资源没法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存量思维,他们觉得现在的一切在决定着他们现在的命运。

流量思维,当同样面对现状的绝望时,流量思维的人想的不是存量,因为存量是现状,我们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具备流量,做一个简单的类比,比如你是一个有很少水的水桶,你对于现状不满,你抱怨凭什么别人生下来就是水缸,装了满满的水,而我只是一个水桶,而且还这么一点水,这就是典型的存量思维,他们只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,尤其是看到别人不用努力也比自己强很多的时候,但是流量思维的人,他们却可以转化这种现状,水不够,你可以去找水源啊,你可以使用水管把流量导给自己啊,所以富人不注重自己拥有什么,而是自己能创造什么,这也就是一种能力。

第三,用“终身学习”代替“临时学习”
有人,每天都在学习,不论是多还是少。有人,偶尔学习一次,看一本书要用七八个月。前者,我称之为“终身学习者”,后者,我称之为“临时学习者”。学习对于前者如同呼吸一般,对于后者则如同救急的膏药,只在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之时,才会想起。

对于“终身学习者”而言,他通过每天学习,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,并且能够产生复利效应。

对于“临时学习者”而言,他是封闭的体系,无力对抗熵增,也无法产生复利效应。短期内自然看不出来,但是长期来看,二者却有天壤之别。

远离平衡态

第一,走出舒适区
美国人诺埃尔·蒂奇(Noel Tichy)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层次划分为出舒适区(comfort zone)、学习区(stretch zone)和恐慌区(panic zone)。对应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、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和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,来看看。

走出舒适区
最里面一圈是“舒适区”, 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,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。中间一圈“学习区”,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,因而感到不适,但是不至于太难受。最外面一圈“恐慌区”,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,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,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。

对于一个人来说,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“学习区”,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, 一段时间后,“学习区”会慢慢变为“舒适区”, “舒适区”越变越大, 而一部分的“恐慌区” 也会相应变成“学习区”。

第二,颠覆式成长
个人成长遵循的是S型曲线,在刚开始的时候,会有非常漫长的平坦状态,而后则会如火箭般骤然升空,并最终在高位保持平稳。
颠覆式成长

想要远离平衡态也是如此,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走在漫长的平路上,然后跃上巅峰,在好不容易跃上巅峰之后,又要开始第二条S型曲线,就这样,不断进行自我颠覆。

参考资料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