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心理抚养》读书笔记

第一次知道李玫瑾老师是在网上看到他关于家庭教育的演讲视频,听了以后对里面的很多内容非常认同。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育儿的书,这本书从理论到实操给了一份完整的家庭教育方案,是值得反复阅读和实践的好书。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、性格、观念、能力四个方面,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,通过陪伴、关爱、获得孩子的依恋感,进而获得管教孩子、“立规矩”的资本。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,进行情感抚育,教他做人做事,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。

关于作者 - 李玫瑾

李玫瑾
李玫瑾,著名犯罪心理学家,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,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,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,代表作有《谁在犯罪》。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,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,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,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、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。她的相关讲座被广泛传播,以其内容为主的著作 《幽微的人性》 也因此广受好评。

家庭教育很重要

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,脾气是带出来的,观念是唠叨出来的,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,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。

人,其实是“养育+教育”的产品。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,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,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。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“人味”,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,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。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,能为社会做出贡献,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。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。

孩子的问题是成人造就的

>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

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。社会即使有责任,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。

>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

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,而是源于过去。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。

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,怎会懂得爱别人?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,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?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,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?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,怎会善待他人?

>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

不教而善”需要两个条件: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;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、正派,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。有的父母非常自律,认真工作,顾及家庭,还爱学习,爱思考,爱在家里讨论问题,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,不教而善。

抓家庭养育,关键是要抓家长,而不是抓孩子。看到孩子的问题时,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,以往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,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。家长一调整,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。

亲自陪伴比物质更重要

养育孩子这件事,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。与其给孩子挣钱,不如亲自陪伴孩子。与其给孩子存钱,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。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,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,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。

在人的成长过程中,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。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,而是一个温馨的家。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,哪怕家里并不富裕,孩子也会感到幸福。

>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

虽然房屋是家庭的必备住所,但是,没有生活味道的房子不是家。

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?是家人生活在一起,互相照顾,互相温暖,还有育儿和养老,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相伴。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,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。

>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

人的问题在早年,早年的问题在家庭,家庭的问题在家长,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。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。

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,性情好和有责任感最重要。那么,如何考察呢?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。如果对方父母恩爱、家庭和睦,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。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,家庭成员感情冷漠、怨气十足,这种家庭要慎入。

>大人好好学习,孩子才能天天向上

有的父母生而不养、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。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“家长学校”学习,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。

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,而是全社会的。如果一个孩子得到很好的养育,长大后成为栋梁,就会造福社会。相反,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养育好,长大后成为犯罪人,将是社会的灾难。所以,养育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,社会也有义务提供相应的支持。

什么是心理现象

心理学最重要的是帮助人认知自己。研究人的心理,即是在研究“心理现象”.

现在给孩子做思想工作越来越难,主要是因为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,你说的道理他都懂。思想,即认识,属于心理活动中有意识的内容之一,我们做思想工作是在这一层;心理,更为复杂,包含多种影响并决定人行为的内容,心理似乎永远寄居在躯体内,是一种可以支配、引领、决定躯体活动方向与活动方式的力量。

我们 研究人的心理,即是在研究“心理现象”,有时也用“精神”来形容,属于摸不着、抓不住的存在。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,那么,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:

  • 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
  • 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;
  • 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管理、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
  • 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
  • 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
  • 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性的人格或个性

心理现象

生理基础

相当于电脑的硬件

>遗传与生理相当于“心理硬件”

不可否认,心理品质的基础取决于遗传,所以优生优育很重要。

>人的心理遗传中包含着祖上的修为

人生经历形成的记忆不仅停留在相关的神经细胞中,还会遗传给后代。这意味着我们今天学习和努力的经历,会成为下一代甚至是下下一代的能力。

中国古人讲“祖上积德,福泽子孙”,这是一种很高的智慧。所以,每个人在为人父母后,要为自己的血统和后代着想,注意自我修行,要自律,努力成为好父亲、好母亲。当然,前提是要先做个好丈夫、好妻子。

心理发展

相当于系统软件,这是决定性的基础软件。家庭,就是人的心理系统软件制造商。

>早年养育相当于系统软件编程

家庭为孩子编写程序,首先是在人生的第一个六年。其中前三年,有血缘关系的抚养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,后三年家庭生活仍是主导,只是有时候幼儿园的养护也加入进来,也具有编程资格。

从人生的第二个六年开始,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去接受教育,学校开始加入人的软件编程过程中。学校编程与家庭编程最大的不同在于,家庭编写的是人基础的系统软件,而学校重点是编写应用程序

>心理系统有缺陷会成终身“漏洞”

就像系统软件在设计、编程时有漏洞和缺陷会影响电脑的性能一样,如果人早年的家庭养育有缺陷,在随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麻烦不断,甚至半路夭折。家长要明白,孩子六岁之前的养育,谁都无法替代,谁都无法扭转

家庭是养育的场所,养之育 需要家长在照顾、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培养情感,以浸润的方式告知或带领孩子学习如何做人做事。而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,教之育 是老师在规范的要求下,在一视同仁的背景下,以讲授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。

意识活动

相当于电脑的C盘,具有储存系统文件等功能。这些文件就像人的无意识内容,虽然具有重要的功能,但人平时并不十分清楚它们的存在。

>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

意识是人的一种觉知状态,包括人对外界的觉知和对自己的觉知。

人的意识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层次,从最初的自然意识到社会意识,再到自我意识。

  • 自然意识是人一出生就有了,正常婴儿对温度、光亮、声音等外界刺激都有觉知。
  • 社会意识起源于人对他人的认知。当婴儿半岁左右开始出现认人的现象时,就意味着他对与自己有关系的人有觉知了。到三至五岁时,孩子一般会寻找同伴了,开始出现社会关系的意识。例如,孩子听到别的小朋友喊爸爸妈妈,会知道那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。
  • 自我意识大概出现在两三岁时。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,比如说“我饿了”或“我肚子疼”,说明他对自己有觉知了。
  • 自我反思意识,一般要到18岁以后才会出现,人有了在思维中反观自己的能力,也就是自我反思意识。有这个本事的人可以不用别人告知,自己就知道错在哪儿了,然后通过提高自我修养来改善。自我反思意识需要拥有成熟的社会意识和抽象思维,是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。

>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

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往往是“因变量”,总指望别人的改变来改变现实,永远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成为主动的“自变量”。遇事只期待别人改变,这是将自己的命运系于别人身上的表现。这种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。

>跳出自我中心,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

想认识自己,也需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。跳出自己的视野,去了解别人的想法,从而能够反观事情的真相。

认识活动

认识就相当于我们每天使用电脑的活动,我们要不停地移动鼠标,敲击键盘,输入信息,储存或等待处理结果,然后完成任务要求,看到最终结果显示在屏幕上。这个过程就像我们睁开双眼,移动手脚,在不同地方通过感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)接收各种外界信息,有的信息进入我们的“内存”(记忆),有的信息进入“中央处理器”(思维),然后我们做出反馈(反应)。

>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

做思想工作主要针对人的认识问题,并不能解决很多心理问题。

当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,如果你不了解人的心理整体的发生原理,只看到显现的问题表面,只用一种方法,即点击鼠标或敲击键盘,用输入信息的方式不停地给他讲道理、提要求,可能他的程序已经发生冲突或者内存已满,结果只会适得其反。

教育孩子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许多父母不懂心理学,一天到晚只会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。有些母亲就不解地问我:“我对孩子特别好,从不吼他,总是耐心地给他讲道理,可他总躲着我,就怕我说话。这是怎么回事?”我说:“你的声音就是他恐惧的原因。因为你的话太多了,你总是重复类似的话,比如‘好好学习’‘多看书’‘别惹事’,他天天听,早就烦了。”

>让心理困扰者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要义

心理咨询并非给人出主意。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会给你出主意,而是帮助你认清自己,引导你去寻求解决之道。

心理咨询与做思想工作有一点不同:做思想工作是主导者在说,对方要听着,被动接受;心理咨询则是主导者在听,让对方说,然后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思考答案,并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。

为什么我们过去做思想工作很有效呢?因为在信息闭塞的年代,缺乏信息的人容易出现认知狭隘,当有知识、有阅历、有思想的人讲出他所不懂、所不知的道理时,就能让他改变原有的认识。

情绪/情感

当我们打开电脑,开始移动鼠标、敲击键盘时,就开始了人机互动。输入信息以后,电脑就开始处理了,我们如何知道结果呢?观察电脑内部活动的窗口主要是屏幕,还有声音和鼠标移动的状态。打个比方,电脑屏幕相当于人的面部表情,声音相当于人的言语,移动鼠标相当于人的肌肉运动。

>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

情绪是人的心灵之窗,情绪的表达能让内心活动显露于外。因此,要洞悉人的心理,可通过情绪这个窗口来观察。观察心理的三个窗口:面部表情,言语或文字,行为举止。

情绪也是人的心理温度计,我们可通过观察表情、言语和动作来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温度。情绪表达的四个层次:微表情情绪,表情情绪,声音情绪,动作情绪。

最好的情绪表达方式是言语沟通,你可以表达你的想法和建议,但不必强求别人接受。

当人被他人的言语、动作等冒犯后感到不快时,不能一味忍受,该表达就要表达,不然会郁闷,但表达时又不能太过,要适度和有节制。这种分寸感,很多人觉得很难把握。

>情绪需要表达,更需要管理

如果你有情绪了,却不表达出来,那叫压抑,容易得癌症。但是,如果你一遇事就表达强烈的情绪,如发飙、怒发冲冠,那也容易得心血管病,比如心源性猝死。

情绪管理的重要表现就是能做到情绪自律。情绪自律可以彰显一个人的修养水平,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。

>情绪宜解不宜结,否则容易得“心癌”

人生就像一条顺时延伸的线,如果你一直纠缠于已经过去的某件事,摆脱不掉痛苦,你的人生线就在这里打了一个结,也就是心结。就像你体检时发现身体里有个结节一样,并不是什么好事。

心结的特点是,起因于过去某次失败的反应,纠结于失败的痛苦感受,执着于对过去失败的挽回。心结使人不再关注现在与未来,也不考虑这样执意不放手是否合理,而是消耗全新的每一天去守着那个已经过去的失败。

如何化解不良情绪呢?下面介绍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:一是有意去运动。当你感受到不良的情绪,尤其是真的很气愤,有气没地方撒时,不妨冲出去跑几千米。当你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,闷气自然就消散了;二是寻找美好的感觉去体验。比如,你可以听音乐或看喜欢的影视剧,沉浸其中感受另一种良好的情绪,以此摆脱不良情绪的感受和记忆;三是找朋友聊天或吃饭。虽然吃胖了不好,但美食确实能让人身心愉悦,能吃者大多没有过不去的坎。当然,能吃者也要消耗大,多运动仍是必要的。

个性/人格

个性和人格就相当于计算机的性能,如果一台电脑运行速度快,存储空间大,键盘反应灵敏,屏幕显示稳定,性能就很好。同样,我们评价一个人,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,有良好的家庭养育与学校教育背景,头脑聪明,见多识广,心胸开阔,情绪稳定,善于沟通,个性就很好。

>个性是人的“心理名片”

心理学给“个性”下的定义是:一个人独特、稳定、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。一个人的个性一旦稳定下来,就会在行为中处处体现他的风格,所以个性又称人格。个性是一个人的“心理名片”,他就是他,你就是你。

当我们强调一个人与众不同即独特时,常用“个性”来表述。当我们强调一个人方方面面都带有某种整体风格或惯性时,常用“人格”来表述。

个性包含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两部分。其中,心理倾向包括人的需要、兴趣、三观、信仰等,这些会影响人在生活中的关注点、追求、取向等。前两项即需要和兴趣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动力,后两项即三观和信仰则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。

>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

根据人格形成的不同背景,我把危险人格分为两类:一类是以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,即反社会人格;另一类是以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,包括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两种。

所谓“匮乏性抚养”,主要是指没有情感与关爱的抚养。有些父母生而不养,使孩子过早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。当弱小的孩子不得不挣扎着自求生存时,往往会不择手段,渐渐走上违法的道路,甚至一生与犯罪为伍。

人的心理发展路径

人的心理也有着内在的发展路径。一个人今天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、心理风格,一定跟他过去的经历有关。

心理发展时期表

人的心理发展时期表

以百年为大致框架,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10个时期:乳儿期(0~1岁)、婴儿期(1~3岁)、幼儿期(3~6岁)、学龄初期(6~12岁)、青春初期(12~15岁)、青春后期(15~18岁)、青年初期(18~25岁)、青年后期(25~35岁)、中年期(35~60岁)和老年期(60岁以上)。

大致而言,人一生的身心变化如下:

  • 0~1岁时,人主要在养育者的怀里吃奶,还不能自由行动。
  • 2~3岁时,人还不能很好地控制大小便,生活还不能自理,动辄需要大人帮忙。
  • 3岁时,人的自由度比以前大很多,但仍不能独自行动,需要人看护。
  • 6岁时,人基本上可以衣食自理了,可以离家去学校接受基础教育了。
  • 12岁左右时,人开始性发育了,随后身高迅速达到成年人的高度,于是经常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,想自己处理问题了。
  • 15岁时,人的身体发育接近成熟,开始对异性、对成年人的事情和世界感兴趣了。
  • 18岁时,人的身高基本定型了,性发育完成了,认知能力也接近成熟了,意味着拥有独立选择、判断与反应的能力,在多数情况下能自我保护了。
  • 25岁左右时,很多人已找到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了,并开始组建家庭,不久将为人父母。
  • 35岁左右时,很多人工作上已逐渐步入正轨,开始独当一面,在社会不同的位置上努力发展着,但养育孩子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。他们就这样忙忙碌碌,当孩子已成年、父母已年老时,自己也年过六旬了。
  • 60岁以后,人们逐渐退出社会职务,治疗过去因操劳积累的病痛,开始注重养生。如果身体养好了,再活60年的人也有,但究竟能活多久则因人而异。

心理发展阶梯递进

人的心理发展四个重要台阶

>情感,需要抚养。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台阶,主要由家中的哺乳者来完成。

情感抚养是在孩子还不能自主行动的情况下,发出每一次呼喊时,抚养人能及时回应并照顾到位。当情感抚养到位时,孩子就会记住抚养人的气味、声音和相貌,因为这个人是他快乐的来源。这样持续四个月到半年,孩子就会出现人生的第一份情感——依恋。这是初来人世间的人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情感。孩子依恋的对象就是自己稳定的抚养人,只眷恋并信任这个人。

当依恋情感能够持续地得到满足时,孩子就会对外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,心扉就比较开放,容易继续发展亲情、伙伴情等。而且,当依恋关系建立起来后,抚养人就有资本对孩子说“不”,为下一个台阶即性格教养奠定基础。

依恋情感是人心理发展的起点,也是其他心理内容发展的基础。最重要的是,情感是人性的核心,有情感就有人性,毫无情感则毫无人性。

>性格,需要教养。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,主要由孩子所依恋的人在家庭生活中完成。

性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,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,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。

所谓性格,是指人在后天形成的与他人有关的社会行为方式。

>能力,需要培养。这是心理发展的第三个台阶,主要由不同层级学校的老师通过教育活动来完成。

能力包括智能、技能、特殊能力等。其中,智能是基础性能力,具有遗传的背景;特殊能力是具有个人天赋色彩的能力;技能则需要后天通过努力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。

能力与个人的两个因素有关:一是先天禀赋,二是后天努力。其中,个人的刻苦努力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,有良好的性格教养作为基础会顺利得多,否则容易半途而废。

>自我,需要修养。这是心理发展的第四个台阶,由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个体自己来完成。

自我,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。

人一旦成年,许多事情就需要由自己来独立判断或决定,其结果好坏通常要由他人和社会的反应来衡量。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,或者通过阅读,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,活到老学到老,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。

各阶段养育方法

>养育的最佳时期是依恋期0~12岁

父母与孩子的亲缘,最浓时分就在依恋期。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,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。
人生各个心理期及年数

如果把这18年平均分成三段,即0~6岁、6~12岁和12~18岁,哪个年龄段包含的时期最多?答案显而易见:6岁之前排第一,包含乳儿期、婴儿期和幼儿期三个时期;青春期排第二,包含青春初期和青春后期两个时期;只有第二个六年即学龄初期仅一个时期,弗洛伊德称之为“潜伏期”。每个年龄段的时期多与少意味着什么?时期多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变化多,变化多意味着可塑性强,而可塑性强意味着这是育人的最佳时期。

>青春期最需要父母的智慧12~18岁

人生也有转型期,青春期就是人从依恋到独立的一个重要转型期。对这个时期孩子的各种挣脱表现,养育者“不急”是唯一的破解之道。

若是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敌对情绪,父母一定要耐心和坚忍,记住“和善而坚定”的原则,更要有“船急不可猛掉头”的意识。若与孩子发生冲突,父母切忌只表达自己的看法,不要用要求、命令、强制等方式,那样会激发孩子的青春冲动。

>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18+岁

有人说,放手的爱,是母鹰亲手将雏鹰推下悬崖那一刻的痛心与坚定。

在成年阶段,人的心理发展共分四个时期,即青年初期、青年后期、中年期和老年期。其中,青年初期(18~25岁)又称成年初期,是四个时期中最短的一个,约持续七年。

0~3岁的心理抚养

心理抚养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台阶,即人性的唤醒与情感关系的建立。

心理抚养影响孩子的几个方面

  • 情感: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,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,是否在抚养中拥有出于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耐心、细心、宽容,甚至小小的纵容。对于一岁之内的初生儿,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,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,用你的身体、你的拥抱、你的抚慰、你的笑容、你的声音去表达爱,而不能用钱或借他人之手间接表达你的爱,那是被偷工减料的心理营养。
  • 脾气/气质: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,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,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。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,我们要努力改变以往那种粗放型的养育方式,要养性情平和的人,而不要养太多那种“哭着长劲”的暴脾气的人。
  • 言语: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丰富,一个可爱的小话痨,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。言语,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。不善言语表达的人,往往在人际关系上、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,甚至出现口讷、语迟、自卑等。这种人往往在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出现障碍。
  • 亲社会行为/善良:一个从小没有被人善待过的人,你不要指望他长大后能够善待这个社会。一个小孩看到别人没有按电梯,就主要提醒别人并帮助别人,孩子虽不认识别人,却不怯生,主动搭讪,说明他是个喜欢与人亲近的孩子。这种心理表现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,被称为“亲社会行为”。
  • 认知方式:如果说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,那认知方式则主要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亲社会行为反应方式。情感、言语、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。如前所说,在多成员大家庭里长大的孩子,往往乐于与人接触和交流。相反,家庭成员少、抚养人单一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安静,不爱声张。这些看似是性格问题,其实与他的家庭抚养背景密切相关。重要的是,抚养背景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。
  • 观念:何为观念呢?例如,你看了一部墨西哥电影,以后有人在你面前提到墨西哥这个国家时,你脑海里会立即闪现出这部电影的画面。脑海中有关墨西哥的印象、观念就是这部电影留下的画面。一个人的观念来自哪儿?那一定是他从小耳闻目睹、见得最多的情景,听得最多的声音,是那些在他眼前摇来晃去、一遇事情就唠唠叨叨的抚养人,最后父母在意并强调的东西会成为孩子的观念。观念往往体现了人的内心和行为的界限,甚至是底线,缺乏好的观念的人为人处世时往往是没有界限、没有底线的。所以说,观念决定人的行为好坏,有时还涉及人品优劣。

心性健全首先要有人性

>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

何为人性?一个人有情感就有人性。他若尚有情感,就尚有人性;他若毫无情感,他就毫无人性。

对人最有力、最无价的控制力量就是情感。越是弱者,越是一无所有的人,有时越需要一种柔软的情感去唤醒他的人性。

人性中的情感是养育而来的,人类生命初期的无能无助正是大自然的精心设计。自然的智慧还显现在越是低等的动物,它们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强;相反,越是高级的动物,它们在生命初期自立的能力就越弱。

>依恋情感是第一份安全感

类幼子在出生时,对外界几乎没有任何选择能力,有句俗语“有奶便是娘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,谁养孩子孩子就跟谁亲。这个养的过程大概经历一百多天,一般在四个月到半年内,孩子出现了他第一个主观表现,“认人”。

依恋的形成,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。每当孩子有需要,这个人能马上出现,孩子就会身心愉悦。相反,孩子每次一睁眼,眼前晃悠的是不熟悉的人,就会害怕。所以,人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,就容易焦躁。

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,钱能生钱即资本,心理抚养就在于积累心理资本,你用辛苦付出拥有了他对你的依恋,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。

>人的情感越丰富,人性就越丰满

人性始于情感,一个人情感越丰富,人性越丰满,情感越单一,人性就越单薄。无论哪一种情感,只要一个人内心尚有部分情感,他就尚有人性;如果他毫无情感表现,这个人就毫无人性。

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,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。连续稳定的抚养,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。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、稳定的、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,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,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。

父爱在幼儿的成长中不可或缺。凡是人性丰满、情感良好的人,一定有一对恩爱有加、相敬如宾的父母。

3~6岁的心理教养

心理教养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,是在初级情感基础上,让情感发展得更为完整。

心理教养塑造良好性格

>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

行为界限和行为规矩,若在六岁前的养育过程中有意教导,他的行为就会体现出教养。

随事而教,制止与否,都会影响他今后社会行为方式的建立。对孩子某种不当的行为要不要马上制止,你当时的反应就是为他建立处事规则。

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,养孩子,不能不批评,也不能总是批评,当孩子反复出现同类错误时,就不能再简单地训斥了,而是找出他某次做得好的时候予以充分表扬和肯定。同时,也不能总是表扬——如果某类事情是他应该做的,过度表扬反而多余,以后做同类事情没听到表扬他会感觉若有所失。

>性格取决于后天养成

什么是性格?简单说,性格是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。其中有三个关键点,后天形成、社会行为和行为方式。,“社会行为”的含义是指此种行为只会发生在与他人有关的活动中。“行为方式”的含义是指此种行为是较为固定的行为风格。“后天形成”是界定,既然社会行为与别人有关,那么人只有在出生后在与他人的互动中,将某种社会行为固定化,最后成为稳定的反应方式。

“后天形成的行为或反应”还有几个重要的特点:

  • 行为的第一次会对性格形成很大影响。
  • 凡是与人互动的行为发生的时间越早,对成年后的性格影响也越大。
  • 与互动的人关系是否稳定,抚养人互动模式是否一致,对其成年后的性格影响也很重要。
  • 人进入青春期时(14周岁上下)性格基本成形,到成年后(18周岁)性格基本稳定。若超过此时再要求改变和重塑性格,那将十分困难。

>性格决定命运

好的性格能在心里有别人,这种性格不仅可以弥补相貌、外形等不足,还可弥补能力的不足。那些能在事业上成功并走得很远的人,那些能被人们敬佩与铭记的人,一定具有人类最基本的情感,有同情心,有责任感,能自制,肯付出,能够宽容不同性格,能够与人合作分享。这些助人成功的心理内容都不在智力的范畴,因此有人总结,性格决定命运。

性格决定命运,是因为社会行为方式决定人的行为轨迹,前面一步走错,后面步步错位。

  • 早年的娇生惯养和放纵,导致学习不努力,进而工作吃力,结婚后养家困难,离婚后一无所有,这种人生路径会越走越窄。如果你选择早年吃苦,从小日复一日地吃了很多的苦,你就一定会在吃苦过程中养成忍耐力,都说“吃苦耐劳”嘛,耐劳就是忍受辛苦。当你不怕辛苦,你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理,最重要的是能控制自己的“心”,就不会由着欲望乱来。
  • 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,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不大,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,而内心的强大没有一个是靠天天夸奖夸出来的。
  • 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,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,还表现在磨炼上。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,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。

良好性格塑造方法

当一个人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律能力时,他就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克制,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,不会轻易地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;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自省能力时,他会更加包容与自己个性不同的人,能够与人合作,进而有更大的社会作为;当他通过家庭教养培养出同情心,他对别人的苦难就会有一份更深切和博大的情感,进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对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人民怀有报效的情感。

>对三到六岁的孩子说“不”

这一要求就是让孩子知道,哪些事可以做,哪些事不能做。可以做的事情,父母可以默许或者不表态,但不可以做的事情,父母应该在第一时间内制止孩子,并告诉他为什么。三岁之前有恩于他,从三岁开始立威于他,威就是威严

管教孩子,需要家中大人们形成共识:管教角色不要越位,父母优先,家中任何一个人在管教孩子时,别人尽量回避。 当孩子出现任性哭闹、满地打滚,或摔东西、打人等不当行为时,家里的大人,顺序应该是妈妈在先,然后是爸爸,如果爸妈都不在,那么最好是他熟悉并依赖的那个人,与他形成一对一的关系。这是因为对孩子说“不”时要讲究说的环境,一定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一个人,而不要让他能看到别人,因为有其他人在场,聪明的孩子心里会知道,在场的人一定有人不忍心看他哭。

>性格历练

  • 与人沟通,学会讲理、互动: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,有想法、有要求、有情绪时,要学会好好说话,不要闹。
  •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: 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,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,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,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。有许多事情“做与不做”不能仅凭自己“想与不想”,还必须要关注外部是否允许。在不被允许的情况下,要学会表达与沟通。那么,沟通不成呢?这需要进一步培养他第二个性格特点,即等待和忍耐,这是一个人能否将自己的价值提升至最大化的重要性格品质。
  • 诱惑训练,教其自我管理:培养孩子的耐性,尤其在他出现较强烈的欲望后,让其能够等待,延迟其满足。让孩子明白,生活中并不能事事如意。在不如意面前,要学会克制自己,忍耐并等待时机成熟,当通过与父母的共同努力实现愿望后,则能得到寓意更深和更有内容的满足。
  • 与人接触,学会礼貌为先:与人接触的言行需要从小有人教,进而养成言语文明的风格,这不仅会体现家庭的教养水准,也会使自身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如沐春风。
  • 与人相处,学会分享、包容: 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,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,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,这是一种涵养。在一个群体里生活,做事一定要考虑到别人。所以,在性格培养关键期,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,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,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。
  •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:有一点需要明确,在生理与心理之间,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。简单说,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,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。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。在这方面,我给大家两个建议:孩子四岁左右,先让他练习跑步,然后让他学习游泳。

写在最后

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,而是父母长期的用心经营,并不断完善和改变自己来启发和引导逐步实现的。

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。

养育孩子,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,努力当个好爸爸!

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